X射線單晶衍射儀通過X射線照射微小單晶,捕捉其衍射點陣,解析分子在三維空間的精確原子排列,為新藥設計、功能材料開發提供原子級藍圖。其操作復雜、精度要求高。掌握
X射線單晶衍射儀的正確使用方法,是獲取高質量衍射數據、成功解析結構的關鍵。

一、晶體準備
晶體篩選:在顯微鏡下挑選尺寸適中(通常50-300μm)、形狀規則、無裂紋或雜質的單晶。過小則信號弱,過大易產生吸收效應。
晶體裝載:用微量膠(如環氧樹脂)或專用載晶環(loop)將晶體牢固固定在鉬絲或玻璃纖維上。操作需在惰性氣氛(如氮氣)或低溫下進行,防止潮解或分解。
快速冷凍(低溫衍射):將載晶迅速浸入液氮(-196℃),形成玻璃態冰,抑制熱振動,提升數據質量。
二、上機與對焦
安裝樣品:將載晶桿插入低溫氮氣流或液氮杜瓦中,確保溫度穩定(通常100K)。
中心定位:啟動CCD或像素陣列探測器,低倍放大觀察晶體。通過三軸微調臺(X/Y/Z)精細調節,使晶體精確位于X射線光路與旋轉軸的交點(對準中心)。
確定衍射條件:選擇合適X射線源(Cu-Kα或Mo-Kα),調整光闌大小,使光斑略大于晶體,避免照射到膠或載晶環。
三、數據采集
初步衍射測試:采集單張衍射圖,觀察衍射點清晰度、分辨率(通常達0.8-1.0?)與對稱性,判斷晶體質量與晶胞參數。
設定掃描策略:根據晶系與空間群,軟件自動計算優旋轉范圍與步進角(通常0.3°-1.0°/幀)。確保采集足夠衍射點(通常>10,000),冗余度高。
開始采集:啟動測角儀旋轉,探測器連續采集數百至數千張衍射圖像。全程監控溫度、光強穩定性。
四、數據處理
數據整合:使用軟件(如HKL-3000、APEX4)對原始圖像進行指數化、積分、標定,生成包含hkl指數與強度(I)的衍射數據表。
結構解析:通過直接法或Patterson法確定初始相位,建立原子模型。
結構精修:采用全矩陣最小二乘法反復調整原子坐標、熱參數,使計算衍射圖與實測數據差異最小化(R1通常<5%)。
結構驗證:檢查鍵長、鍵角、殘差電子密度等是否合理,最終輸出.cif文件與結構圖。